散落乡间的音符 江门游记
江门市,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,是粤西通往珠三角、粤港澳地区的交通要道。江门市现辖蓬江、江海、新会三区,代管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四个县级市,其中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合称“五邑”。江门五邑是著名的侨乡,祖籍江门的华侨、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,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,有“中国第一侨乡”的美誉。
开平为江门五邑之一,凭借独具魅力的碉楼景观驰名中外。从广州驱车前往开平,大约需要一个小时,坐在宽敞舒适的汉兰达里,这样的旅程显得非常轻松惬意。
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部,是通往粤西地区的交通要道,凭借独具魅力的碉楼景观驰名中外。从广州驱车前往开平,大约需要一个小时。我们第一站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: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。自力村的特点不仅仅在于碉楼,而是自然与建筑巧妙的融为一体,荷塘、稻田、草地错落有致,建筑精美的碉楼散落其间。在这样的环境里游览,犹如穿行在画中。
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。开平地势低洼,河网密布,而过去水利失修,每遇台风暴雨,常有洪涝之忧。加上当时开平是新会、台山、恩平、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,素来有“四不管”之称,社会秩序比较混乱。因此,明末清初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,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碉楼兴建进入鼎盛时期,数量多达3000多座。
从使用功能来看,开平的碉楼可以分为众楼、更楼、居楼三种类型:众楼一般建在村后,由全村或者若干户人家集资兴建,每户分房一间,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。众楼的造型比较封闭、简单,外部的装饰较少并突出防卫功能。在三类碉楼中,众楼出现最早,现存473座,约占开平碉楼的26﹪。更楼,顾名思义主要是起到预警的作用,一般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、河岸等视野开阔之处,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。更楼出现的时间最晚,现存221座。
居楼也多建在村后,一般是由富有人家独资兴建,它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,楼体高大,空间较为开敞,生活设施比较完善。居楼的造型多样,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,追求建筑的形式美,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。此外,居楼还包括了一种碉楼的变体——“庐”(别墅)。居楼数量最多,现存1149座。
自力村内现有63户人家,175人,但华侨、港澳问胞却有248人。在一百多年前,成千上万的开平人远离故土,到海外谋生。这些人在有了积蓄之后,又纷纷回来购田置业。上个世纪20年代,开平地区洪涝频繁,土匪猖獗。在土匪眼里,这些富起来的华侨是首当其冲的“肥肉”。为了保卫家园,一些华侨开始拿出积蓄兴建碉楼。
碉楼身材高大,一般为四至五层,墙体结构多由钢筋混凝土建成,门、窗用较厚的铁板制造。建筑所需的水泥、铁板等材料均从国外进口。碉楼一般设有枪眼,先是配置鹅卵石、碱水、水枪等工具,后来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。
1922年12月,一伙匪徒劫掠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,被鹰村碉楼的探照灯照射,四处乡团及时截击,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。这件事轰动了全县,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,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,于是纷纷在外节衣缩食,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。据民国《开平县志》记载:“富家用铁枝、石子、士敏土(水泥)建三四层楼以自卫;其艰于资者,集合多家而成一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