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青岛10月16日电(记者张旭东、徐冰)周末全家坐上无人驾驶汽 车郊游,或者下班打个无人驾驶出租车回家,这样的场景,几十年前或许还只是对未来的想象,而今距实现似乎已不再遥远。
在青岛举行的2015中国汽 车智能化峰会上,无人驾驶的智能汽 车成为大会最核心的话题。无人驾驶智能汽 车将怎样影响人们的出行?它将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?有哪些瓶颈制约着它的普及?且听专家们一一道来。
汽 车,将会越来越聪明
提到智能汽 车,很多人会想到自动泊车、汽 车导航等能让驾驶轻松不少的智能化辅助工具,那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汽 车?
清华大学汽 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表示,智能汽 车是利用雷达、摄像头等先进传感器、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,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智能信息交换,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,最终实现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 车。“智能汽 车的终极目标是完全无人驾驶。”李克强说。
中国汽 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介绍,国防科技大学已研制出了红旗HQ3智能无人车,上海交大改装的一辆汽 车在校园实现了无人驾驶。
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琪表示,以智能汽 车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将带来深刻变革。如果全部实现无人驾驶,车辆可自动根据雷达探测避免碰撞,红绿灯甚至都可以不要,车辆自动计算以何种速度行驶可以不停车通过路口。
“这就极大缓解了现在交通突出的安全、拥堵和污染等问题。”杨琪说,“如果智能交通实现了,很多人就不需要再买车。可以用租赁方式出行,或以租赁车加大容量公交的方式出行,这样停车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。”
与会专家指出,汽 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,长安、上汽、广汽、北汽等车企都制定了智能汽 车发展战略和规划,乐视、博泰、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也在加速智能汽 车布局。
多重瓶颈,卡了智能汽 车的脖子
据悉,工信部在对《中国制造2025》解读时明确,到2020年,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,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 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;到2025年,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,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 车自主研发体系、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,基本完成汽 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。
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说,智能汽 车发展方向和目标已基本清晰,但实践发展中有多重瓶颈亟待破解。例如,我国智能汽 车还处于相关企业各行其是、自行发展状态,技术标准体系滞后,缺乏全局性政策和完善标准体系。
“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雷达、摄像头等传感系统,车载终端,车联网通讯协议等关键共性技术缺乏统一标准,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。”朱宏任说。
吴志新说,我国企业智能汽 车技术积累仍显不足,关键技术研发滞后,电子元件、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跨国公司,车联网技术及智能驾驶技术与欧美差距较大,且车载终端长期定位在娱乐、导航和安防,与先进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需求联系不密切。
多位专家还指出,我国缺乏智能汽 车顶层设计,缺少与智能汽 车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,制约了智能汽 车技术的快速发展。
怎么办?协同创新是出路
与会专家指出,智能汽 车发展横跨多个行业和诸多学科,应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,研究制定智能汽 车科学发展战略,并加强与智能汽 车发展相配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,使智能汽 车与智能交通体系建设相辅相成,并实现协同创新。
朱宏任说,智能汽 车的发展需要标准先行,应加快以汽 车行业为中心,信息、电子、交通和互联网等不同行业协同进行的智能汽 车标准体系建设。充分利用不同产业已有工作基础,考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,以软硬件接口、数据通信格式与协议、平台、安全等共性基础标准为重点,利用资源集中优势,分阶段、分重点地逐步实施。
吴志新表示,我国应构建智能汽 车产业发展平台和技术创新工程,加大在高性能传感器、车联网技术和核心芯片等方面的研发投入,引导车企、电子零部件企业、互联网企业加强上下游协作,协同创新。
相关专家还建议,应加快推动实施智能汽 车试点示范项目,增强涉及智能汽 车的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。
·智能汽 车背后:互联网的汽 车还是汽 车的互联网
·Bug?谷歌无人驾驶汽 车没有雨刷器